【双评价学习笔记】生态集成与斑块集中度修正
2020年1月份的双评价指南是这么写的:
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的较高等级,作为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的初判结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和生态极脆弱区加总确定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其余重要和脆弱区加总确定为生态保护重要区。
将省级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初判结果与全国评价结果进行衔接,确保极重要区与全国生态安全格局总体一致。
对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中,按照模型法开展过评价的地区,可将初判结果与其进行校验。
根据野生动物活动监测结果和专家经验,对野生动物迁徙、沺游十分重要的生态廊道,将初判结果为重要等级的图斑调整为极重要。
依据地理环境、地貌特点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确定的边界, 如林线、 雪线、 岸线、 分水岭、 入海河流与海洋分界线, 以及生态系统分布界线,对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和重要区进行边界修正。
以上,看看就好。今天的文章主要还是参考2019年6月和7月的版本。
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的较高等级,作为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的初判结果,划分为极重要、重要、一般重要3 个等级。
其实就是“就高则高”的原理,使用【镶嵌至新栅格】工具实现这个操作。在【镶嵌运算符】中,选择MAXIMUM—重叠区域的输出像元值为叠置像元的最大值。
基于野生动物活动监测结果和专家经验,对于野生动物迁徙、洄游十分重要的生态廊道,将初判结果为重要等级的图斑调整为极重要等级、一般等级的图斑调整为重要等级。
讲真,这边可以通过景观生态格局的方法识别生态廊道,但是我就,算了吧,直接用对于重庆而言极其重要的三峡水库作为生态廊道,将其纳入修正。
我们把三峡水库转为栅格后对初判结果进行修正。采用【栅格计算器】和【重分类】。
对相应等级的邻近图斑进行聚合操作(矢量数据可采用聚合面工具,栅格数据可采用扩张和收缩的组合操作,下同),根据聚合地块的规模确定斑块集中度等级。对初判结果为高和较高等级图斑进行聚合操作,作为高、较高等级的集中度评价结果;对初判结果为中等及以上等级图斑进行聚合操作,作为中等等级的集中度评价结果;对初判结果为较低和低等级图斑,不进行该项修正。聚合距离建议采用栅格单元的整数倍,建议采用50~150m,不同区域可根据地域特征进行适当调整。
试验来看,虽然矢量需要的计算时间更长,但是比起栅格的参数设置更容易理解。
使用【栅格转面】将“廊道修正后的生态重要性等级”转为矢量要素“生态转面”,切记【是否简化面】前面的勾不要勾选。
目前就实现了最高等级(5)和中等级(3)的面聚合。现在需要把这两个聚合好的面更新到原来的面要素上。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因为我们去除了最小面积,消除了一个孤立面,所以不能直接在原来的“生态转面”上更新。由于除了最高等级、中等级、剩下就是低等级,所以,可以先假设研究区都是低等级的面,然后依次加入中等级、最高等级的面更新。
参考上表,为每一个斑块确定斑块集中度等级。添加字段【斑块集中度等级】,从低到高分别赋值:10、20、30、40、50。
按照判别矩阵表,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初判结果进行修正。
考虑自然边界,依据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或生态系统完整性确定的边界,如林线、雪线、岸线、分水岭,以及生态系统分布界线,对生态保护重要性极重要、重要等级的区域进行边界修正。
这一步骤,详细操作就省略了,某种意义上是“校核边界”的过程,可“调整”的余地较大。
如需全文转载文章、投稿或者合作
可添加微信
(回复超慢!!!)
(不要添加我问各种问题,我大概率不会的==)
(入群请一定要备注入群)
(添加后会在晚上非工作时间通过,请稍安勿躁)
使用关键词搜索历史文章请点击【阅读原文】